前几天刷评论区的时候,我看到一句话,直接让我笑出声。有人说:“黑人丑?拜托,长得像吴彦祖的黑人,你敢说他丑吗?”这一句话,简直比任何道理都顶用。很多人一听到“黑人”两个字,脑子里自动跳出来的就是“黑、丑、怪”,好像肤色深就天然等于不好看。可真的是这样吗?其实远比你以为的复杂。别急着下结论,先搞清楚一个事实:人类的审美是写在基因里的本能,不是文化课能随便改的答案。
咱们先把废话抛掉,直奔核心。中国人为什么会觉得黑人不好看?是不是因为我们骨子里讨厌黑色?不是。是不是因为我们带着种族歧视?也不是。归根结底,原因特别简单——因为他们和我们长得差别太大。
人类的审美偏好,其实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写进了潜意识。科学研究早就证明了,一个人更容易觉得和自己相似的人好看。这背后没有什么高深哲学,就是基因的小算盘。基因想的永远是延续,它要找到和自己接近的基因结合,这样后代更像“自己人”。所以它偷偷给我们下了暗示:“长得像的,看着就舒服;长得不像的,看着就别扭。”
你要是不信,可以翻翻历史。审美标准永远是拿自己民族的特征当参照物。在非洲,过去一度是白皮肤被当作疾病和晦气的象征;印度古代崇拜的就是黑皮肤;泰国某些地区,胖才是美;而在我们中日韩的古代,细长的凤眼才是高颜值标配。换句话说,审美就是一面镜子,你看见的“美”,往往就是“像我”的投射。
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。你随便去问,中国女生追日韩男星的,绝对比追欧美男星的多。而中国男生看片的时候,日韩女演员永远比欧美的更受欢迎。你要说这完全是文化差异吗?当然有一点,但更多的是基因的“同族偏好”。基因可不会想太多,它只会在你脑子里植入最原始的提醒:找个和自己像的,靠谱。
有人会反驳:“那为什么还有一些亚洲女生疯狂追白人?”说实话,这跟长相没多大关系,更多是社会地位、经济条件、文化崇拜在起作用。要真论颜值,你会发现,很多嫁到亚洲的白人男的,在西方本土根本排不上帅哥的队伍。换句话说,她们看中的不是脸,而是背后的标签。
儿童的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。如果没有人为教育的干预,大部分孩子对和自己长得差异很大的人,都会保持距离甚至害怕。科学家发现,一岁多的小孩就能分辨种族差别,而且会更偏向同种族的宝宝。甚至在幼儿园里,有外教一弯腰跟小朋友打招呼,结果孩子直接哭了,说“他眼睛怪怪的,手臂毛太多,像怪兽”。童言无忌,但说出了最真实的本能。
所以说,黑人皮肤黑这件事,其实不是真正的核心。中国人对肤色的接受度比很多人想象得高。历史上,早期下南洋的华人就夸过当地人“肤色虽黑,但人多俊秀”。今天的中国人,如果遇到一个黑人长得精致、五官大气,也一样会夸漂亮。真正让人不习惯的,不是黑,而是五官比例和我们差距太大。肤色只是外壳,长相才是决定性因素。
但事情也没这么简单。因为除了基因给的本能,文化也在悄悄左右审美。你看中国古代,凤眼小嘴就是美。到了清末民初,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来,立马就变了,大眼睛高鼻梁成了香饽饽。张爱玲笔下的美人和唐代仕女图里的美人,几乎是两个物种。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,能在短短几代人里,彻底改造整个民族的审美观。
文化影响有多狠?美国著名的“娃娃实验”就是血淋淋的例子。心理学家克拉克给孩子们两个娃娃,一个白一个黑,问他们哪个漂亮,哪个坏。结果不光白人孩子说白娃娃漂亮,就连黑人孩子也说白娃娃好看,黑娃娃丑。更残忍的是,当问黑人孩子“哪个更像你”时,他们只能指着黑娃娃,却小声补一句:“那个坏娃娃。”这简直让人心碎。文化的洗脑比基因更狠,它甚至能让人否定自己。
不过,文化的作用也不是全是负面的。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结果就明显不同。他们更容易说“两个都漂亮”,也更愿意打破肤色偏见。你再看看八十年代以后,黑人音乐、街舞、嘻哈文化横扫全球,年轻人开始觉得黑人很酷,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审美反转。当文化换了滤镜,你会惊讶地发现,原来“美丑”能翻转得这么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