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住汩鸿,师何以尚之?
————《楚辞 · 屈原 · 天问》
屈原创作《天问》时,正值他被楚怀王疏远、流放期间。
他对楚国昏聩的朝政(如佞臣当道、君主听信谗言、外交失误导致国力衰败)深感绝望,内心充满愤懑与质疑,后来大量的作品借古讽今,通过对历史、神话的追问,隐晦批判现实政治。
东汉王逸《楚辞章句》记载,屈原被放逐后,见到楚国宗庙壁画中描绘的宇宙洪荒、神话历史等场景,触动郁结之心,“因书其壁,呵而问之”,遂成《天问》。
篇以 170余问 贯穿天地万物、兴亡治乱,核心是对传统权威的质疑与对天命、人事的反思。
开头的这句话,可以这样直译来理解:
不能制服那洪水,众人为什么还要推崇他?
屈原在这里发出了一个尖锐的质问:既然鲧(用堵塞的方法)没能成功治理洪水(最终失败被杀),那么当初众人(“师”)为什么还要推举他、认为他能胜任这项任务呢?
据《尚书》《山海经》等载,鲧奉尧命治水,用“堵塞”之法失败,被舜处死于羽山。
这是屈原对历史传说、人物评价以及决策过程的深刻质疑和反思。
鲧的失败与受推崇的矛盾,暗指楚国朝廷用人失察:
无才无德者被捧上高位(如令尹子兰),真正忠诚有能者(如屈原)反遭排挤。
今天,当我们脱口而出“汩汩流淌”形容溪水欢快时,可曾想到,这个看似温顺的字眼,在屈原笔下竟承载着制服洪荒、力挽狂澜的惊天伟力?
本篇笔记,一起来学习屈原句中的:汩。
王羲之·书读音“汩”字最常用的读音为gǔ,与常见字“古”字读音相同。
此外,汩为多音字,还有读音yù(玉),此时做形容词,表示迅疾的样子。
因“汩”与“汨”字很形似,稍不留心就会搞混,很容易错读为mì音,后文会对此二字做详细对比。
构字“汩”字楚系简帛里写做,由“水”和“曰”构成。左侧的“水”,甲骨文字形像水流的形态,在“汩”中作意符,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或状态。右侧的“曰”,表示说话、发声,长相比“日”字宽、扁,小学时语文课本里的“孔子曰”用的就是此字。
由部件“水”和“曰”构成的“汩”字,造字本义为:动词,比喻溪流匆匆流淌时发出“嘀嘀咕咕”的声音,好像溪水自言自语一样。
《说文解字》释“汩”为“治水也”,但此义为引申(通过疏浚引导水流),非初始义。
从“曰”(言语)的构形可知,其本义侧重水流声响的拟人化,如“汩汩”形容溪水低语。
字义演变脉络:水流声(汩汩)→ 水流迅疾(汩流)→ 治理水道(决汩九川)→ 淹没沉迷(汩溺),整体上是由声喻形、由形及事的逻辑链。
含义用法① 模拟水流动的声音
例:𠳐 “沥沥汩汩”(雨水声)𠳐 拟声词:汩都都、汩碌碌② 水流迅疾 → 引申为“治理河道”(使水流通畅)
例:𠳐 《说文》:“汩,治水也。”𠳐 《国语》:“决汩九川”(疏通九河)𠳐 组词:汩鸿(治洪水)、汩越(治理)③ 水流冲刷 → 引申为“扰乱、湮灭”
例:𠳐 《尚书》:“汩陈其五行”(扰乱秩序)𠳐 汩没(淹没/埋没)、汩灭(磨灭)𠳐 李白:“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?”(沉沦)④ 水流漩涡 → 引申为“沉迷”
例:𠳐 汩溺(沉迷迷惑)、汩丧(沦丧)⑤ 水声急促 → 直接引申为“水流迅疾”
例:𠳐 《楚辞》:“汩余若将不及兮”(疾行如水流)𠳐 汩汩(急流貌)、汩流(急流)
:动作(治水/扰乱/湮没)gǔ多音区分:yù:状态(水流急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