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颇认为秦军的进攻速度太快了,得竭尽所能削弱他们的士气。于是,他亲自布置了三道防线,准备让秦军自己跳进陷阱里。
可没想到,白起的本事实在了得,没过几天,空仓岭的第一道防线就被攻破了。面对这个局面,廉颇别无选择,只能收缩兵力,死死守住第二道防线,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了。
几年下来,秦国还能熬得住,但赵国可受不了这折腾了。于是,秦国开始造谣,称秦军最怕的就是赵奢。赵王一听,赶紧把廉颇换掉,让赵括上阵去打。
显然,纸上谈兵的赵括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。白起巧妙地用诱敌之计,把赵军围得严严实实,结果赵军的补给线彻底断了。
没过多久,他就静静地等待着赵军自投罗网。
结果近40万俘虏被坑杀,这使得白起获得了“杀神”的名号。照理说,像他这么厉害的将领,秦国应该好好供着才对,可他为什么会走向末路呢?
白起打算乘机追击,却被秦国的多个大臣给拦住了。原来,他们见白起功劳赫赫,心里都藏着一肚子的嫉妒,想借此机会来压制他。秦王听了他们的话,没让白起出动,这让白起感到非常失望。
从那时候起,白起就不再去上朝了。就算后来赵国来侵扰,秦王“三顾茅庐”,他也没答应出征带兵。
不仅这样,他还质问秦王当年所做的事。
白起把秦王的脸面都给丢尽了,接着秦军大败,秦王气得不行,逼着白起自杀。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,传言他在公元前295年就已经开始为军队服务了。
根据时间推算,白起去世时可能就五十多岁。毕竟在临终之前他还能指挥作战,显然不可能是七八十岁那样的年纪。
白起的结局真让人倍感惋惜,而与他交锋的廉颇同样让人唏嘘。从赵王让赵括取代廉颇这事儿来看,廉颇大概也不太受到赵王的器重。
长平之战的败局可真不能全怪廉颇,后来他在攻打燕国的时候也表现得不错,带领军队攻下了不少地方,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了。
忠诚的廉颇最终也没能逃过“功高震主”的命运。新君上位后,他的军权被收回,加上他那直爽的性格,朝中的大臣们对他也没少刁难。
没多久,廉颇无路可退,只好投奔魏国,可心里却始终想着汉朝。
廉颇一到魏国,就后悔不已,想借机回汉,却总被魏王拦住。
看到赵国的使者那一刻,他心里闪过一丝希望,没想到,这些使者却一个个把他的希望给击得粉碎。
一回到赵国,这些人就开始对廉颇进行抨击,说他已经无能为力了。赵国还真信了,从那以后再也没提过廉颇的事。
廉颇辗转来到了楚国,心里满是对赵国的牵挂,但就是等不到任何消息。可惜啊,最后他郁郁而终,心里惦记的赵国始终没能再回去。
廉颇去世的时间和赵国灭亡的时间相差不远,他是在公元前243年去的,活了84岁,真是个老当益壮的人,简直就是应了那句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。
善终与冤杀
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大将都会经历声名过盛,被君主所猜忌这一阶段。和白起相比,秦始皇对王翦可是相当包容的。
王翦,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助力嬴政征战四方,父子齐心共赴战场,屡次攻下多个国家,亲眼见证了秦朝的统一六国。
正因为如此,王翦手握重兵,王家在朝中地位显赫,连他儿子都在朝中任职。不过,秦始皇从来没怀疑过王翦的忠诚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其实啊,王翦在出征各国之前,就早已向秦始皇表过态,承诺如果能夺得胜利,秦始皇就得赏他房子和大把的银子。
每次打仗之前,王翦总是要跟秦始皇要一笔赏金。其它官员看在眼里,都觉得这家伙真是不知好歹,连他儿子都忍不住劝他低调点。
可王翦就是不听劝,居然还向秦始皇要美女。秦始皇心里虽然有点咬牙切齿,但该给的东西一件都不会少。
别人都是眼红得不行,唯有王翦明白,自己这么做其实是在保命。
以自贬的方式向秦始皇传达自己对权力并不感兴趣,这样才能避免遭到君主的怀疑。
所以,秦始皇才会亲自说出“我不会杀你”的承诺。正因如此,王翦的后代也得以延续下去,并享受朝廷的优待。
王翦能活得安稳,说明他没那么早就去世。虽然史书里没详细提到,但估计也是活到七八十岁,有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气色不错,老当益壮嘛。
而这位呢,真是个悲剧角色,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里的最后一位李牧。
李牧可以说是继廉颇、田单之后的重要人物,他曾带领边防军与秦军作战。而且他不仅有高超的谋略,还有出色的作战能力,采用的也是廉颇曾用的战术。
秦军没想到竟然落得这种局面,只能拼死一搏,结果还是大败,竟然有上千名士兵被俘。
李牧这一战声名大噪,真的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廉颇,可惜这位正直的武将最后还是栽在了阴险的阴谋里。
那会儿,王翦跟秦王提了个主意,搞个反间计,放点儿闲话,让赵王觉得李牧跟秦军勾结,这样一来,赵国就能从里到外自我瓦解。
果然,王翦早有预料,赵国内部不少人对李牧心怀不满,纷纷进谗言,甚至拿出了“证据”送到赵王面前。赵王勃然大怒,果断下令斩杀,李牧最后活到了50多岁。
这就是战国四大将的命运啊,无论多么厉害的武将,最终都逃不过君王的忌惮。
除了秦国和赵国,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新兴的强者。例如魏国的平原君赵干,他的才能和手腕都相当出众,成为了当时的一匹黑马;另外,燕国的乐毅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,他的军略和谋略都让对手头疼不已。还有楚国的项羽,他虽然起初不被看好,但后来在楚汉争霸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,成为一代英雄。各国的人才都层出不穷,真是让人感慨啊!
新起之秀
第五位则是齐国的田单,他在燕国灭亡后,转身去了赵国担任相职。
田单的家族在当时可是个响亮的名号,算得上是个老牌大族,所以就算是跟他不太沾边的亲戚,也能捞个小官当当,田单也正是这么个情况。
其实,齐国在七个国家里算是比较弱的一员。眼看燕军逼近,齐军根本挡不住,接连失去了好几个城池。唯有田单挺身而出,发誓要与城池一起生死与共。
当时田单不过是个市场的小官,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团结了城里的百姓和士兵,竟然成功地守住了城池整整五年,而乐毅也围攻了五年。
由于乐毅始终攻不下来,燕王对他越来越不满,最后直接召他回去(可乐毅害怕受到惩罚,所以赶紧逃离了燕国)。不过,田单的危机还是没结束,乐毅走了,其他国家的军队可仍然在。
所以,他运用了高超的火牛阵,成功把燕军打退,成了后人研究的重要战术之一。
不过,齐国的名气更多的是源于孙膑,而不是田单。
孙膑和庞涓这俩人可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,名气可不小。不过,最终还是没能躲过世俗的纷争,最后反而成了仇人。
庞涓是魏国的官员,他把师弟孙膑叫下山来。可惜,心里妒忌孙膑的才华,暗地里对他使绊子,甚至给他下重手。
多亏了齐国使者的援助,孙膑才得以逃出险境。之后,他成了齐国的谋士,和魏国展开了直接对抗。齐国和魏国的战争,其实就是孙膑和庞涓的对决。
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,孙膑一直把庞涓压在了下风。他还通过缩小锅灶的办法,让庞涓产生齐国没有继续作战能力的错觉,巧妙地引诱庞涓走入了他的圈套。
最终,魏军落败,庞涓无奈选择自尽。而在孙膑的支持下,齐国则愈加雄厚。
没想到孙膑和庞涓的矛盾居然源于一本《孙子兵法》。可见,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书籍的大将,就连像孙膑这样的谋士都得心存敬佩。
其实,庞涓根本没必要那么心急,因为在他之前,魏国就有个写兵法的人,那就是吴起。
孙膑和庞涓可以说是谋士,然而吴起则是个兼具谋士和军事家的角色。
他最出名的其实不是打仗,而是在楚国推行的变法,成功地让楚国的国力提升了好几倍。也正因为有了他,附近的赵国和魏国都对楚国心存忌惮。
不过,变法难免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,好比商鞅的变法,正是让不少贵族的利益受到了伤害。
吴起同样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嫉妒,最终被一阵乱箭射杀。
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,之前提到的燕国的乐毅也是个重要角色。攻打齐国的时候,燕王受到了反间计的影响,想要对乐毅下手,因此乐毅只好逃到了赵国避难。
即使之后赵国希望他能重返,乐毅还是毫不动摇,真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气概呀。
楚国也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将领,一个是项燕,另一个是昭阳。提到项燕,可不得了,他可是项羽的祖父,地位相当显赫。而且,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,也会借用项燕的名号来壮大声势。
不过,项燕在与王翦的交锋中,没想到战死了,享年56岁。
提到六个国家的名将,最后就剩下韩国了。毕竟韩国自古以来势力也不算强,能让人记住的只有暴鸢。
不过,他也就只是在跟随赵国军队去攻打秦国的时候出现过,可惜还是被秦军给打败了,想必实力也一般吧。
结语
以上就是战国时期的十二位名将,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,赵国的廉颇和李牧,齐国的田单和孙膑,魏国的吴起和庞涓,楚国的项燕与昭阳,燕国的乐毅,还有韩国的暴鸢。
不过,这只是后来的一个观点,毕竟“一千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你心目中的战国十二名将又是谁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