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四大发明之造纸术——来源、发展及工艺

中国四大发明之造纸术——来源、发展及工艺

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、藤皮造纸。在设备方面,更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,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,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,提高了工效。在加工制造技术上,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,改进了纸的质量,出现了色纸、涂布纸、填料纸等加工纸。

到了隋朝、五代时期,竹、檀皮、麦杆、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,先后被利用,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。

唐朝时期,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并开始普遍使用 ,因此兴起了印书业,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,纸的产量、质量都有提高,价格也不断下降,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。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"硬黄"、五代的 " 澄心堂纸 "等,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。这一时期,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,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。

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,楮纸、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,消耗量也特别大。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,这就要求纸的 打浆度 必须相当高,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。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,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。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"纸药",使纸浆均匀,常用的"纸药"是杨桃藤、黄蜀葵等浸出液。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,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,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。

经过了蔡伦的改进,造纸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,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:

第一是原料的分离,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,并分散成纤维状。这一方面首先要将原料浸沤切碎。首先麻皮要在水中浸泡一个月,使麻皮变软并初步脱胶,之后将浸泡的麻皮切碎,纤维变短,便于成浆。

之后是灰水浸泡。将麻料浸泡在石灰水中,起到脱胶、分散纤维和漂白的作用。

第二是打浆,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,增强纸的牢固度。并使纤维帚化,而成为纸浆。

捶捣后要进行洗涤,增加纸的洁白度。

洗涤结束后,进行打槽。以木棒将纸槽内的纸浆打匀,使纸浆纤维均匀地漂在纸槽中。

第三是抄造,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,然后用捞纸器(篾席)捞浆,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。在此之前,需要将原料放入槽中反复搅拌,直至均匀。

之后加入纸药,增强纸的韧性,并再次搅拌。均匀后便可以用抄纸模框,将纸槽内的纸浆抄起并均匀地留在抄纸模框上。

第四是干燥。先将抄起的湿纸重叠起来,用木板压住,上面放置石块,将纸中的水分压出。

过一晚后,再将纸揭起,放于木板上晒干或晾干,揭下就成为纸张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我的世界手机版去末影之地怎么去?(我的世界手机版如何去末影之地)
365彩票所有官方app下载平台

我的世界手机版去末影之地怎么去?(我的世界手机版如何去末影之地)

📅 09-26 👁️ 5222
2024好玩的跳伞吃鸡类游戏排行榜
365bet亚洲版官方

2024好玩的跳伞吃鸡类游戏排行榜

📅 08-02 👁️ 442
Office 2021:两个关于Powerpoint使用过程中节的问题
365彩票所有官方app下载平台

Office 2021:两个关于Powerpoint使用过程中节的问题

📅 07-22 👁️ 8499